[炎夏特輯2] Cooling Singapore-透過科學數據改善城市規劃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UNDESA)2018年的資料顯示,全球有55%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到了2050年,預估此比例會上升至68%,約七成的人口比例居住在僅占世界陸地面積2%的城市地區。這些大都市具有工作機會多、生活機能好,甚至氣候環境也較為宜人…等優勢,持續吸引人們前往。東京目前為世界第一都會區,擁3,700萬人口,其次是德里的2,900萬人,但報告估計2028年德里將超過東京,成世界第人口最多的都市。但這些多人大城市同時也面臨著更嚴峻的氣候變遷。

截自聯合國官網,預估2030年的都市化程度與都市人口規模

溫室氣體與聖嬰現象讓地球逐漸升溫,而人口稠密的都市地區高樓林立,形成一座座城市熱島(Urban heat island),成因與都市的設計息息相關。不論是吸熱能力很好的建材(例如:混擬土相同體積空氣的2,000倍)、過於緊密的高樓建築使空氣不流通、深色表面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等皆使都市散熱不易,彷彿人們被關在大溫室中,持續烘烤與加溫。此效應亦會放大原本日趨嚴重的溫室效應,讓來襲的熱浪與異常高溫更為致命。面對此困境,有組織攜手政府合作,嘗試提出解法。

Cooling Singapore 新加坡,冷卻中!

新加坡是個高度發展的國家,熱島效應對於城市氣溫影響很大,可謂是個「混泥土叢林」,都市與郊區溫差最多能差到7°C。影響城市溫度高低的線索就在下圖。根據溫度與地表植背密度對比圖,可看到植被密度高的地區明顯溫度也較低

截自:How Singapore Uses Science to Stay Cool

不僅僅是植被,Cooling Singapore以科學數據為基礎,從多元面向切入,包含:植被建築外型設計城市水體建材與表層材質遮涼陰影交通系統能源,研究如何有效地為城市降溫,進行城市規劃。為了促進研究的準確性與落地可能,Cooling Singapore團隊會模擬各種都市情境,如氣流風向、通勤人流車流,來看不同設計所帶來的降溫效果,確認可行就會進一步實踐出來。

截自Strategies for Cooling Singapore白皮書

透過綠化建築,可以有效達到降溫效果。像著名的濱海灣花園,透過建構一完善的水資源循環系統,達到節能、降溫的效果,此環境長年維持24度c的舒適溫度,並可降低40%的能源使用,等同於為都市移除10,000台汽車的碳排量。城市環境加入植物元素不僅可達降溫效果,新加坡政府認為可以增進人民與大自然的連結,也可以降低焦慮與帶來正向情緒。

截自Cooling Singapore,透過模擬各種都市情境,為實際都市規劃提供藍圖與方向。

說這是一場關乎生死的賽跑一點也不誇張。環境惡化的速度加劇,已開發國家雖大聲疾呼推行減碳,但雷聲大雨點小,響應的國家不多;而正要起飛的發展中國家也可能因此陷入一種矛盾。雖然當前情勢惡劣,但我們的科技也有所進步,透過科學化的方式為逐漸惡化的生活環境找到一條出路,這是艱辛、但必須前行的道路,沒有人是局外人,希望各方可以借鏡Cooling Singapore的研究與理念,為宜居都市盡一份心力。

 

參考資料: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