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近日臺北在2023/07/05期間更是飆出了39°C的高溫。走在路上如同烤爐,人與冰淇淋無一倖免,而情願待在冷氣房不出門。
根據University of Maine Climate Reanalyzer的研究顯示,2023/07/03-05年全球均溫(亦包含北極、南極地區)打破或是創下有紀錄以來最高溫達到17.23°C(詳見下圖),甚至有機構更推估可能是10萬年來最高溫。這些異常的高溫現象,與溫室效應和聖嬰現象有很大的關聯。極端氣候的頻率提高,對生命造成威脅,而異常高溫比其他自然災害的致死率高出許多。
當我們開啟冷氣,電錶轉動的另一端意味著碳排放和溫室氣體的產生,進一步加劇了升溫效應,造成了惡性循環。我們是否有可能與越來越炎熱氣候共存,而不至於使之惡化?面對這樣棘手的情況,有許多的企業、組織正積極地想辦法解決。
要能減少開冷氣的前提是,室內有合適的舒適溫度。而其中一個可能的解法是:減少室內吸收來自環境的熱量,來達成降溫效果。
SkyCool Systems研發出特殊反光材質,至於建築物屋頂可有效的將陽光與紅外線反射回天空。概念如同南北極的白色冰層,以及希臘地區的建築物常使用的白牆,增加輻射冷卻效果(Radiative Cooling Effect),並減少建築物直接吸收熱量的比例。
目前其冷卻系統較多多被應用於資料儲存中心與零售市場,根據合作夥伴回報,可節省約15-20%的能源支出。甚至也擴展到印度攤商的推車屋頂,確保這些在極度高溫下工作的民眾可以減少中暑與熱傷害的機率。
像是西班牙的一處海鮮超級市場,亦是利用相似概念來達到室內降溫效果。為維持食材新鮮,須至少維持在8°C的低溫,因此必須透過冰塊來為海鮮降溫。但過去市場的均溫約為40°C,冰塊與能源消耗很可觀。透過重新刷塗屋頂材質,以及建立熱風過濾器,讓進入室內的風有效降溫,目前在最熱的夏天可有效降溫至15°C。此舉減少70%的能源消耗,以及每年減少34噸碳排,冰塊的使用甚至減少一半以上。
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高溫,而這些來自古老祖先的智慧,竟巧妙在這個時空背景下被派上用場。而連日的高溫大家應該都很有感,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做甚麼呢?
可以將室內冷氣溫度設在26-28°C;可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避開豔陽;可以在午後去美術館、博物館看展覽、蹭冷氣,有很多生活的小地方可以去努力。畢竟重點並非立即徹頭徹尾的改變,而是盡可能在每一次行動與選擇下多思考5秒,做出相對環保的選擇。
參考資料:
-
Bloomberg Original-Cooling Our Cities Without Air Conditioning
-
SkyCool Systems
-
Radiative Cooling
-
Climate Reanalyzer
-
Global temperatures have been the hottest on record for 3 days in a row
– 炎夏特輯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