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

書 名|爆裂
作 者|伊藤穰一(Joi Ito)、杰夫·豪(Jeff Howe)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2019

書摘

書摘撰稿◎ BQC 大津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已步入指數時代,人們面臨著陡峭的學習曲線,大部分人已經開始被拽著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社會、發展社會。書中兩位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在這種情況下的9個生存原則。

指數時代特徵:

1. 不對稱性
2. 複雜性
3. 不確定性

在此時代下,科技已經超越了我們的理解能力,而這也並非最後一次。事實上,歷史告訴我們,那些最接近技術核心的人最不可能預料到這些技術的最終應用。在指數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一種“新體制”正在解決一些過去的“舊體制”解決不了的問題。 由於互聯網的在獲取、試錯上低成本的特點,使得如今社會發生了巨大改變。作者以此背景,總結了如下九點社會生存原則:

1. 湧現優於權威
2. 拉力優於推力
3. 指南針優於地圖
4. 風險優於安全
5. 違抗優於服從
6. 實踐優於理論
7. 多樣性優於能力
8. 韌性優於力量
9. 系統優於個體

1.湧現優於權威

意思是說新的事物(比如新技術)比過去的權威更重要。在這種前提下,人類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新的事物。
耶魯法學院教授吳修銘(Tim Wu)有本書叫《總開關:資訊帝國的興亡變遷》,它從美國資訊產業的發展史中,總結出一個規律:任何革命性的資訊技術,一開始出現的時候總是自由開放的,而成熟以後一定會走向壟斷封閉。現在我們正好趕上一個新技術發展的關口,“自由、開放、去中心化”,是這個時代的主題。
伊藤穰一說了“湧現”體制的這一面,但是,“命令與控制”這個“另一面”並沒有完全失效,而且一旦創新速度變慢,相關領域就很可能重回“命令與控制”體制。
人類創造出的最顯而易見的“湧現”系統便是經濟,它清楚地表現出了任何個人都無法掌控的特點。
人們學習新技能的機會越多,創新能力就越強。但是湧現式的工具,如今並沒有更多地被搭建在自託管伺服器上,而多處於封閉的環境內,如Facebook、twitter等。
生物學就是科技,例如合成生物學,一種可以被程式設計的生物學,而且不能只依靠專家。就像“基因測序的價格在下降,增長速度是摩爾定律的6倍。” 一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便會翻一番,這一定律已經穩定存在了50年,但“最終將會與物理學定律相衝突”。換句話說,電晶體可能變得只有數個原子的寬度。奈特的預言已經成真。近年來,摩爾定律開始進入停滯期。

2.拉力優於推力

所謂推力,就是用各種方式推銷給你東西,而所謂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而主動獲取。在互聯網時代,分散式的、來自底部的主動需求,顯然要比從上面推下來的東西有價值。
“拉力”戰略是通過網路將需要的資源吸引過來,而不是將材料和資訊集中存儲起來。拉力戰略可以改變整個行業的供應鏈,在“需求”出現之前,根本不應該出現“供給”。
弱連接的力量:正常圈子之外的連接往往能帶來最大的價值。弱連接——連接點頭之交和朋友的朋友——在連接社區和創造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和聯繫方面有巨大的潛力。26因此,具有廣泛弱連接的人有更多機會從他們的人際關係網路中獲取資源。正如瑪律康姆·格拉德維爾(Malcolm Gladwell)指出的,我們的點頭之交是我們獲取新想法和資訊的最大來源。雖然我們從弱連接中獲取靈感,但我們的強連接會對我們的表現產生很大的影響。

3.指南針優於地圖

能夠預測的年代,我們看到地圖就能找到路徑,但是在未來,很難畫出一份準確而具有時效性的地圖,因此使用指南針找准方向,要比按圖索驥有意義得多。

4.風險優於安全

在這一章中,伊藤穰一舉了深圳的例子。為什麼這個地方成了全世界很多高端硬體產品部件的供應源頭,伊藤穰一認為這是因為深圳的小企業更願意承擔風險,在未來,沒有什麼是絕對安全的。美國只有像深圳那樣願意擁抱風險,願意承受失敗並從頭再來,才能夠與深圳相競爭,這其實是等於讓美國回到當初的成長階段,看似是倒退,其實是進步。

5.違抗優於服從

伊藤穰一認為,沒有違抗就沒有大發明,因為創造力需要擺脫束縛,這其實就是在違抗那些出於善意的(和不那麼善意的)管理者的意願。我們的作品是人們的批判物件,而我們的工作則是違抗。
對話、社區、關係以及強烈的情感紐帶是通過重複囚徒困境的社會形成的。

6.實踐優於理論

對於理論和實踐哪個更重要,在歷史上一直有爭議。伊藤穰一併不想論述誰更重要,他所謂的“實踐優於理論”,意味著由於節奏快、變化成為新常態,等待和計畫的成本要比先實踐後隨機應對更高。在過去慢節奏的時代,做所有事情的時候,都可以規劃好了慢慢來,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損失。今天這種規劃變得不現實,因此應該先行動起來再說。

7.多樣性優於能力

簡單地講,就是通才比專才重要,在一個機構中,人才的多樣性比單一化有優勢。

8.韌性優於力量

力量在一個機構中的作用當然不消說,但是,如果我們承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局部失敗的必然性,我們就需要一個能抵禦災難性故障的系統,而韌性能夠説明度過意想不到的風暴,使得一個機構真正變得更加活躍、強健和有活力。在未來某一時刻,我們都可能無可避免地要面臨失敗,最實用的系統能夠快速革新重生,關鍵在於保持韌性。
韌性並一定意味著你能預料到失敗,意味著你知道無法預料下一步,卻在情境感知下工作。

 9.系統優於個體

真正具有競爭優勢的是一個系統,而非一個特別強大的個體;是一套能夠保證不斷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個天才個人的行為。
創新並不是學習如何利用社交媒體產生潛在客戶。負責任的干預意味著要理解任何一項創新將在更大“系統”中發揮的作用

10.人與人工智慧

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進步,機器或許將成為我們的身體、家庭或交通工具、市場、法院系統、創新工程和政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作為社會整體已經比作為個體更加智慧了。我們已經是集體智慧的一部分。隨著機器不斷融入我們的網路和社會,它們將成為我們自身智慧的延伸,帶領我們進入到更加廣闊的智慧中去。
創造力是生成有意義的新事物的能力。它是多種能力的綜合,一方面要求理解舊事物,另一方面能夠想像新事物。對舊有資料的學習和遵循是人工智慧可以做的,但是對不存在的事物的想像,人工智慧遠遠不如人類。說有意義的新事物,是因為目前人工智慧有一種“偽創造力”,也就是隨機製作或統計模仿。只要一個程式,就可以隨機生成一百萬幅畫,或者統計暢銷小說中的語詞和橋段,進行模仿和組裝。但這不是有意義的創造,它們不懂它們創造了什麼。
創造力讓人不斷拓展自身的邊界。在越來越大的版圖中, 只有慣例的事情交給機器做,人類永遠能在新大陸找到存在空間。有創造力的人越多,新版圖就越大,能夠容納的人就越多。但進入的前提是,需要具備創造力。

思考

書中告訴我們意識是“湧現”原則的終極表現,但是也只是告訴我們意識是怎麼來的,卻仍舊沒有解答意識的意義。生存歸生存,努力適應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慢下腳步思考下活著本身的意義。現狀是所有人“湧現”的結果,但不是每個人的意願。

生活好比好生活要更重要。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