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美國的千禧世代人口數超越嬰兒潮世代成為最大族群,但這群1946到1964間出生的嬰兒潮世代仍有多達7500萬人。然而,在科技產業的眼中,這群步入中年的用戶似乎不再具有吸引力。當人人都在想著從千禧世代身上挖掘商機時,《Has consumer tech forgotten the baby boomers?》一文則建議多關注嬰兒潮世代面臨生活型態改變而產生的需求:
- 孩子們開始外出念大學,家裡對科技產品較熟悉的年輕一輩都不在了,嬰兒潮世代需要尋找新的科技顧問,或許可考慮到府服務的形式?
- 孩子長大獨立後,家中的居住人口減少,嬰兒潮世代需要換個小一點、生活機能更方便一點的房子,或許可為他們量身打造換屋服務
- 邁向退休生活的嬰兒潮世代開始有錢有閒,願意花更多心力去體驗新事物或結交新朋友,或許可為他們量身打造社交服務
- 比起自助安排旅由行程,嬰兒潮世代更偏好透過線上工具來找到客製化嬰兒潮世代,像是主打專人服務的旅Lola或安排特色行程的 Back Roads,都相當受到嬰兒潮世代歡迎。
- 嬰兒潮世代是醫療保健科技的目標族群,儘管市面上有百百款相關的連網裝置,但少有服務可真正幫助他們了解自身健康狀況,進一步採取對策。
- 不要以「為老人而設計」的想法來看待嬰兒潮世代,他們需要的只是在使用介面上更友善的調整,例如:字體大一點、按鍵大一點、更詳細易懂的使用說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