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點

一、為什麼聰明人會幹笨事?

我們的腦袋會跟我們自己做對

我們很容易利用我們已經發現的型態,像是某種特定的理論或是世界觀,把他們當成鏡片,透過它們看世界上的一切。因為把我們自己局限在那種特定的形態裡,我們就會冒著看不到我們本來或許可以瞥見的可能性萬花筒的風險。
當它們讓我們看不到本來或許可以注意到的事時,我們最寶貴的智力優勢就反而成了一種不利。這些智力優勢會產生盲點。而要是我們能察覺自己的盲點,我們就能對這些盲點做些甚麼。只要我們知道這個內建的限制,我們就能對它做出補救。
盲點就是我們自然思考的一部分,我們並沒有辦法完全消除它們,因為它們是內建在系統裡面的。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察覺到它們,我們就可以想辦法把它們的扭曲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

看不到全景

人們之所以會見樹不見林,不過是因為當我們太靠近某些事物,自然會產生的盲點:太專注在單一的部分、唯一的方法或是有限的時間上,都容易讓我們見樹不見林。

二、傻瓜總是輕舉妄動

 沒有思考就是盲點:錯過了思考的機會

Lisa Callahan所做的一項研究中,她對財星一百大榜上的公司員工作的研究顯示,當面對思考可能很重要的時機時,比起缺乏刺激或是有限的能力………缺乏這裡要思考的敏感度可能會是更大的障礙。

為甚麼我們沒辦法停下來思考

研究證實我們的腦袋有一些特性,其中一個特性是大家很熟悉的問題:當我們遭受情緒上的壓力時,我們的思考過程就會中斷,所以當我們面臨最後期限或是處於危機狀況中,我們有時就會沒辦法思考。
但是處於沒有危機的狀況中,人們也常常不去思考,這到底怎麼一回事?第一種情況是當他們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資訊過載會是真正的危險,第二種情況會發生在當人們因為日常的例行公務鬆懈下來的時候。

當我們需要思考時,要怎麼停下來思考

  1. 把危機感當作喊暫停的線索
  2. 在緊迫的情況下爭取更多時間
  3. 在例行公事中安排暫停

既然在我們日常的例行公事中,沒有明顯的線索可以提醒我們現在是停下來思考的適當時機,我們就必須培養一種習慣,反省我們正在進行的活動。為了避免錯過難以捉摸的思考機會,我們或許在我們日常的例行公事中安排檢查的時間。在許多人過著旋風般的生活中,我們必須安排反省時間。

 三、常常做錯,你卻從來不懷疑

 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麼?

人們要怎麼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麼?要做到這點,你必須能夠注意到缺少的某些東西。這顯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那絕不會像注意到存在的某些東西一樣容易。
我們天生的傾向是會認定我們知道的答案就是對的,不是習慣性質疑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事。大多數時候這或許對我們有用,讓我們不用多此一舉。但是這其實也有缺點:有時候我們沒有質疑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事,其實會讓我們看不到其他可能性。

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

Gardner敘述的某些智能,我們通常不會稱它們為智能。我們的社會傾向把智能這個名詞,保留給學術方面的才能,像是語言或是數學能力。我們通常不會把音樂能力形容成音樂智能,我們一般不會認為社交技巧是人際智能,或是認為某個人清楚了解自己就是內省智能。我們甚至更不可能提起身體智能,我們反而會談論,成功的運動員或舞蹈家擁有的身體天分或優異的動作技巧,而不是他們的身體智能。為甚麼要用智能這個名詞,卻不說能力或是天分呢?
部分的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些較不學術領域的能力,對我們日常生活知能行為非常重要。之所以堅持要幫所有這些能力貼上知能的標籤,Howard Gardner是想促使我們放寬自己的定義,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別人的智能,即使他們的天賦跟學術無關。他希望我們可以種是人類能力的豐富差異,不要認為對學術成就比較重要的才算真正智能,卻把剩下的能力當歸類成天分或技巧。

標籤會產生覺得很蠢的兒童

想想辛苦學習數學或閱讀的兒童,比起擁有基本音樂或藝術能力的兒童,他們的經驗會有多不同。我們面對缺乏音樂能力的兒童,不會表現得好像他們的智能有任何限制。他們是聰明個人的自我形象,不會因為缺乏這些知識有任何損害。就像爽快承認我是個音癡或是我不會畫畫的大人一樣,這些兒童也知道,沒有人會因為這樣就覺得他們很蠢。相反的,人們卻很容易認定,被安排在改善閱讀組的兒童,一定不是很聰明。

四、如果靠近一點,它還會咬你

過一會兒,你就會習慣

感覺適應非常有用,它讓我們可以習慣晚上的火車汽笛,而且學會伴隨汽笛聲入睡,它讓住在造紙工廠附近的人可以習慣臭味,造訪城鎮的遊客卻會忍不住皺起鼻子。這種習慣讓我們可以注意到有甚麼不同,以免我們必須對某些改變作出反應,接著忽視它,這樣才能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但是它也有缺點。我們可能不會注意到任何緩慢發生的改變,因為我們很習慣這些改變,甚至沒有發現這些改變。
我們適應能力是很重要的資產。比如說,它讓人類可以在冰河時期存活,而且在世界各地變化多端的氣候下繁榮。但是這種資產也有一種缺點:我們適應的能力讓我們可以熟悉卻一點也無法察覺的事物。

我的車是甚麼顏色?

除了無法注意到已經變得熟悉的事物,還有第二種可能會使人們逐漸忽略周遭的事物。有些人太常受到某些感覺模式控制,就會忽略其他的感覺資訊。
當我們的某種感覺模式比其他模式更顯著時,就會好像我們在世上經歷的一切都透過某種濾鏡。某個人的濾鏡很容易過濾形狀和色彩,可是卻比較不容易過濾觸覺。對另一個人來說,聲音可能很容易穿透濾鏡,但是世界的視覺事物卻不容易讓他留下印象。這表示我們注意到某種刺激卻忽略其他刺激的天生傾向,就會產生盲點。

對沒有注意做出補救

如果我們沒有發現自己正在過濾世界,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錯過鳥叫聲,或是這麼多綠色層次,那我們就沒辦法決定自己想不想更努力注意到這些方面。同樣地,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思考或學習方式,我們就不能利用這個資訊更有效地建構自己的學習經驗。如果我們想要的話,就必須先找出自己具有的盲點,才能對他們做出補救。

  1. 找出自己的感覺障礙:要找出自己的感覺障礙,我們或許可以思考其他人習慣對我們做出的批評。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處理,考慮我們的長處在甚麼方面。
  2. 找出新奇的方式體驗熟悉的事物:因為我們很容易習慣熟悉的事物,我們就必須找出新奇的方式來體驗我們已經習慣的事物。
  3. 和門外漢考論:想對熟悉的事物得到新體驗,有一個一定會成功的方法,就是找來對情況不熟悉的人。來自不同家庭、文化、宗教、社會階級或專業領域的人,可能會注意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世界層面,而且他們往往可以看到不同的可能性或是新的機會。我們沒辦法質疑熟悉的事物,純粹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注意到它。

 

五、你是自己的最大敵人

 

六、別把貓日歷送給愛狗的人

擴大範圍:當我們自己被誤解的時候會怎麼反應

當其他人沒辦法看到我們自己的觀點的時候,我們會做出甚麼判斷?這個嘛,我們會圍捕慣犯,我們會認定那個無法看到我們觀點的人要不是很蠢,那他們就一定在某些地方有缺陷。比如說,要是他們說出汙辱我們的話,而我們沒辦法辨認他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無知或是愚蠢,那我們就會認定,他們一定是感覺遲鈍、心胸狹窄或是只顧自己。

七、在框框裡思考

想像一個有錢的人正在玩一個拾荒者遊戲,他在半夜按你家的門鈴,問你有沒有他要找的最後一樣東西,一塊大約七呎長、三呎寬的木板。
因為它真的很想贏,所以他說只要你能幫助他,他將給你一萬塊美金。在這種情況下,你能拿到一萬塊美金嗎?南格對這個答案是或許會。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符合這種規格的木板,但是大多數人卻可能拿不到那一萬塊美金,因為我們沒有發現需要的東西就在自己身邊。我們沒有想到自己家裡的門板就能派上用場,我們沒想到這一點,是因為就像南格說的,人們會落入種類陷阱。
討論創意的書充滿這類的故事,重點都在強調,如果人們思考的時候不要太硬梆梆,他們就可以更有創意。事實上,創意思考往往被描述成流動的,所以創意專家常會譴責我們的傾向,總是用不能變動的種類思考。但是種類思考卻根深蒂固在人類腦袋中,而且對我們來說非常有用。

把東西分類是人類天生的傾向

我們把東西分類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其實也有缺點。我們分類的能力會產生盲點,因為分類系統天生就會簡化。分類的力量就是讓我們把重點放在一、兩個特色上,而且只用這些特色檢視某些事物。

要是我們能停止把人類分類就好了!

我們都只是”人”代表一種善意、寬大的企圖,想要避免看到人們之間的差異太常會造成可怕的後果。這麼做是為了強調我們的共同點。但是這似乎不只是一種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因為我們很喜歡用種類思考,這也會擊敗它本身要達成的目標。我們怎麼能夠相信而且表揚多樣性,卻又想在同時否定它的存在。

八、只憑你的經驗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思考

忽略他們正在推理的敘述的真實性,只把重點放在敘述之間的邏輯關係,對人們來說並不自然。同樣地,當我們想要理解其他人說的話時,忽略我們對現實世界的了解,只把重點放在他們說的話字面的意思,對我們來說也很不自然。

九、為甚麼在布丁裡找證據這麼難?

積極尋找反面例子,也就是跟我們的觀點矛盾的證據

我們人類都有一種偏見,只會尋找可以肯定假設的證據,你在日常生活中就會看到這種偏見。
想像我最近剛進入一家新公司,上班第一天就有人警告我說, Marry有多愛跟人作對:同事們說他總是愛唱反調、非常悲觀,而且一定會採取反對立場。我們只會尋找可以肯定假設的證據,這種偏見就代表人們只可能會注意到Marry的行為可以肯定這種假設的事件,卻不會去尋找否定假設的證據。

十、一定是他幹的,為甚麼抓不到真兇

十一、他只看到樹,卻沒看到森林

我們會有一種傾向,只會把重點放在一些比較靠近的點上,然後我們就會無法考慮由這些點組成的更大系統。

抽象思考的作用:為甚麼全景有時候很難察覺

理論就像地圖,可以提供特別有用的全景,因為它們可以告訴我們片段要怎麼拼在一起,元素要怎麼一起作用。我們需要理論性模型,整體表現出系統的複雜。全景比較像生態學系統,不斷變化而且包含過程,像是空氣或是土壤的變化,那是無法輕易察覺到的。

如果具體思考對我們有用,那何必要抽象思考?

我們之所以往往無法用較抽象或廣大的方式思考,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那就是在許多情況中,比較具體和即時的思考對我們非常有用。所以就算我們已經學會用更抽象的方式思考,我們也不會盡力這麼做,因為我們沒有發現把這種思考運用到日常生活情況是有好處的。
如果人們一再做不到這點,有時候會帶來嚴重後果。1960年Theodore Levitt指出,鐵路讓貨車和飛機搶走了客戶,因為他只把自己當成鐵路產業,而不是運輸產業。運輸的觀念傳達的全景,也就是他們的工作比較抽象的概念化,可能會讓他們隨著世代變遷改變過去的做法。
之所以很容易看不到全景,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較大系統的空中視野往往需要我們用更抽象的方式思考我們正在看的東西。

Madeleine L. Van Hecke, 黃怡雪譯

發表迴響